20250804 阅读( )
近期,成都公安机关连续查处三起典型无人机违规飞行案件。7月17日,某企业使用未实名登记无人机在管制空域违规航拍工程进度;7月20日,另一企业同样因使用无证无人机拍摄建筑工地被查;7月21日,个人用户因长期在管制空域"黑飞"受到处罚。这三起案件暴露出当前无人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部分企业和个人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漠视航空安全管理规定。
案件调查显示,涉事方普遍存在多重违规:无人机未进行实名登记、操作人员无相应资质、飞行活动未履行报批手续。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更对航空安全和公共秩序构成严重威胁。公安机关依法对涉事企业和个人处以2000-2600元不等的罚款,体现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管原则。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保有量激增,"黑飞"现象日益突出。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无人机实名登记数量突破500万架,但实际保有量估计超过800万架,存在大量"黑户"无人机。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无人机实名登记制度、空域分类管理制度、驾驶员资质认证制度三位一体,构建起无人机管理的制度框架。
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无人机应用场景丰富,监管压力较大。当地公安机关联合民航、空管等部门,建立了"地面巡查+空中监测+群众举报"的多维监管网络。通过电子围栏、雷达监测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全天候监控。同时,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无人机"黑飞"绝非小事,其潜在危害远超常人想象。在航空安全方面,无人机与民航客机"亲密接触"的事件时有发生。2024年全国共报告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37起,造成多架次航班延误或备降。在公共安全领域,无人机坠毁伤人、侵犯隐私、扰乱秩序等案例屡见不鲜。更令人担忧的是,无人机可能被用于非法拍摄、物品投递等违法犯罪活动。
专业人士指出,无人机飞行不是"想飞就飞"的个人行为,而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严肃事项。以成都查处的案件为例,建筑工地航拍可能泄露工程机密,城市上空"黑飞"更可能干扰民航飞行。每一起"黑飞"行为,都是对公共安全的一次冒险。
遏制"黑飞"乱象需要多方发力。监管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黑飞"者付出应有代价。目前,相关法规对"黑飞"行为的处罚仍显宽松,最高罚款仅1万元,难以形成足够震慑。建议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将严重违规者列入行业黑名单。
生产企业也需承担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限制无人机在禁飞区起飞,强制实名登记,完善飞行数据记录。目前主流厂商已配备电子围栏系统,但仍有改装破解的空间。行业自治组织则应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安全飞行知识,培养用户守法意识。
对用户而言,必须牢固树立"飞行须守法"的理念。购买无人机后第一时间完成实名登记,飞行前了解当地空域管理规定,必要时向相关部门申请报备。只有每个环节都守规矩,才能确保无人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成都查处的三起案件为全社会敲响警钟:无人机不是法外之地。随着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无人机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监管挑战也会与日俱增。这既需要监管部门完善制度、加强执法,也需要生产企业技术创新、用户自觉守法。
安全飞行不仅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每一起"黑飞"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当无人机在蓝天翱翔时,请记住:遵守规则才能飞得更高,敬畏法律才能飞得更远。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蓝天,让科技真正造福社会。
翼启学公众号
翼启学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