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空投物资助力北京抗击强降雨

20250731 阅读( )

无人机架起空中生命线

7月28日,北京怀柔区琉璃庙镇上空,数架无人机穿梭于雨幕之中。这些飞行器下方悬挂着矿泉水、面包、火腿肠等生活物资,正飞往因道路损毁而暂时无法转移的受灾区域。每架无人机可承载30公斤物资,续航20多分钟,仅需两分半钟就能跨越两个山头,将急需的补给送达受困群众手中。

救援人员介绍,无人机不仅承担物资运输任务,还配备了喊话器和视频载荷。通过实时画面传输,后方指挥部能够准确掌握受灾群众的身体状况和人数分布;喊话功能则能引导群众有序领取物资或前往安全区域。这种"空中走廊"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山区救援"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后续全面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科学调度确保泄流安全

面对持续强降雨,密云水库于7月27日启动泄流,28日中午进一步加大下泄流量。为确保泄流通畅,水利部门对密云水库下游白河、潮河上的14座橡胶坝,以及潮白河上的10座橡胶坝,全部采取塌坝运行措施。橡胶坝是一种通过充放气调节体积的拦河设施,充满时形成拦河坝蓄水,放空气体后则塌平让水流通过。

工作人员强调,塌坝运行必须按照先下游后上游的顺序逐级进行。这种科学调度方式避免了人造洪峰的形成,确保水库泄流平稳有序。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其泄流调度直接关系到下游数百万居民的安全。此次应对措施展现了北京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的成熟经验和应急能力。

安置工作体现人文关怀

在琉璃庙镇设立的临时安置点内,工作人员正有序为转移群众发放餐食。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儿童,志愿者们将食物打包送至房间。安置点还制定了详细的需求清单,从牙刷、拖鞋到常用药品,尽可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上岁数的、腿脚不济的、小孩都坐大巴车先走。"一位村民表示,转移过程组织有序,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充足。这种细致入微的安置工作,体现了应急管理的人性化考量,也为后续的灾后重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科技赋能防汛救灾

此次强降雨应对中,科技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除无人机救援外,气象部门利用智能网格预报系统,提前72小时精准预测降雨强度和影响范围;水务部门通过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水库、河道的水位变化;应急指挥中心则依托大数据平台,统筹调度各方救援力量。

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将传统"人海战术"转变为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应急模式。无人机快速投送、橡胶坝科学调度、数字化指挥系统等创新做法,共同构成了北京应对极端天气的"科技防线",为特大城市的防灾减灾提供了新思路。

防汛体系经受严峻考验

截至7月28日24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达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这场持续强降雨对北京的防汛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从山区群众转移安置,到水库科学泄流;从无人机紧急救援,到橡胶坝协同调度,多部门联动的应急机制展现出强大效能。

专家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北京此次应对强降雨的经验表明,只有将科技创新与传统经验相结合,将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统一,才能构建起更加 resilient 的城市安全体系。当无人机的旋翼声在灾区上空响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的应用,更是一座城市守护生命的决心与能力。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8-0900-61

    联系方式

    更多服务信息

    翼启学公众号

    翼启学小程序

    Copyright © 2025 科曼未来元士(南京)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51722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