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阅读( )
7月20日,当台风"韦帕"逼近粤西沿海时,一架特殊的侦察者正逆风而行。翼龙应急型无人机突破强风暴雨的阻隔,首次实现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对台风的抵近侦察。这架无人机装备的合成孔径雷达具有穿透云雨的能力,在能见度极低的恶劣条件下,依然能够获取清晰的实时影像。通过优化航线避开最强风区,无人机成功穿透台风外围云系,将关键区域的侦察数据实时回传至广东省应急指挥中心。
这次突破性飞行持续了6小时,覆盖了台风可能影响的沿海区域。获取的数据帮助应急部门准确研判台风路径和强度变化,为人员转移、物资调配等防御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与传统气象卫星和地面观测相比,无人机侦察将台风预警的精准度提升了40%,为防灾减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台风过境后,无人机立即转入灾情评估模式。7月21日,随着"韦帕"移入北部湾,无人机紧随其后,对江门、茂名、湛江等受灾区域进行详细侦察。搭载的高清摄像设备和红外传感器,在暴雨过后的复杂气象条件下,准确识别出道路淹没、农田受损、河水上涨等灾情,为救援力量投放提供了精准导航。
与此同时,无人机搭载的空中基站设备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通信设施受损的地区,无人机提供了半径20公里的稳定信号覆盖,累计发送6782条救援提示短信,搭建起连接灾区内外的"空中生命线"。这种应急通信能力确保了救援指令的及时传达,也方便受灾群众与外界联系。
此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翼龙无人机采用的抗干扰数据链技术,保证了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的稳定通信;智能航线规划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气象数据自动调整飞行路径;多重备份设计确保在极端环境下仍能安全完成任务。
这些技术创新解决了传统灾害响应中的多个难题:预警信息滞后、灾情评估不准确、通信中断等。通过无人机平台,形成了"预警-侦察-评估-救援"的全链条应急模式,将灾害响应时间从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实时。广东省应急管理部门表示,这套系统将在今后的台风季中常态化应用。
此次无人机台风侦察任务的圆满完成,预示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正迈向智能化新阶段。无人机平台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正在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灾害监测网络。未来,随着更多智能装备的加入,应急响应将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
这套创新模式不仅适用于台风灾害,也可推广至地震、洪水等其他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专家表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将大幅提升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跟跑灾情到预判风险,科技正在重塑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翼启学公众号
翼启学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