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5 阅读( )
近期,北京市房山区连续发生两起引人关注的无人机违规飞行事件。令人担忧的是,这两起案件的操控者均为未成年人。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无人机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更凸显出部分家长对未成年人使用高科技产品的监管缺失。
据了解,这两起案件都发生在学校放假期间。涉事未成年人未经任何审批程序,擅自使用家中无人机进行飞行活动。这种行为已经构成典型的"黑飞"行为,即未经批准的无人机非法飞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起案件都发生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城镇区域,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现行的无人机管理法规对未成年人操作无人机有着明确限制。根据相关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操控微型无人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操控轻型无人机时,必须由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在现场指导。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安全,同时维护公共安全秩序。
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法律也设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监护人可能面临500元至5000元不等的罚款,情节严重者还可能被没收违规飞行的无人机设备。这些处罚措施体现了法律对无人机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这两起案件中,最值得反思的是家长的监护责任。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家长不仅要保管好家中的无人机设备,更要主动学习相关法规,了解未成年人操作无人机的限制和要求。然而现实中,部分家长对无人机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甚至将无人机当作普通玩具交给孩子玩耍。
专业人士指出,家长应该将无人机存放在未成年人不易接触到的地方。如果孩子确实对无人机操作感兴趣,家长应该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陪同孩子进行飞行活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这种既满足孩子兴趣又确保安全的做法,才是负责任的监护方式。
无人机"黑飞"绝非小事,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首先,未经审批的飞行可能干扰正常的航空秩序,威胁民航安全。其次,在人口密集区域飞行,一旦发生失控或坠落,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再者,某些敏感区域如果被无人机擅自拍摄,还可能涉及国家安全问题。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未成年人由于操作经验不足,更容易发生飞行事故。他们的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也有限,这些都增加了"黑飞"行为的安全隐患。
要有效预防未成年人"黑飞"行为,需要采取监管与教育并重的策略。在监管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黑飞"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完善无人机销售、登记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可以考虑在无人机产品中增加身份识别功能,防止未成年人擅自使用。
在教育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无人机安全使用的专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社区也可以通过宣传栏、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无人机管理法规。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管理网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黑飞"事件的发生。
无人机作为新兴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管理挑战。这两起未成年人"黑飞"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人机的安全使用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公共安全。
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相关部门要完善监管措施。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无人机技术健康有序发展,让科技真正造福社会而不是成为安全隐患。让我们携手共建安全、规范的无人机使用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既充满科技魅力又安全可靠的成长空间。
翼启学公众号
翼启学小程序